北京新華印刷有限公司歷史館的書刊墻,展示了新中國65年來書刊印刷工藝走過的足跡。北京新華印刷的歷史館包括印刷歷史陳列柜、新華印刷歷史展廳、新華印刷精品展廳三部分,不僅展示了印刷業和北京新華印刷發展進程,也對建廠65年來印制的精品書刊及所獲榮譽進行了展示。
在注重技術傳承的印刷企業,人們往往會看到活字印刷術發明者畢昇的雕像。而在建廠65年的北京新華印刷有限公司,你能看到的不止是畢昇雕像。12月24日下午,《中國新聞出版報》記者在北京新華印刷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京新華印刷)副總經理趙樹文的帶領下,參觀了北京新華印刷歷史館,這里的老物件、舊資料承載了幾代北京新華印刷人的記憶。歷史館已經成為北京新華印刷傳承歷史、繼往開來的展示平臺。
北京新華印刷的歷史館包括印刷歷史陳列柜、新華印刷歷史展廳、新華印刷精品展廳三部分,不僅展示了印刷業和北京新華印刷發展進程,也對建廠65年來印制的精品書刊及所獲榮譽進行了展示。趙樹文介紹說,新員工入職的第一節課是從參觀歷史館開始的,在這里,新員工通過學習印刷歷程、感受印刷文化,能切實了解北京新華印刷的厚重底蘊。
印刷歷史陳列柜位于四樓大廳,從甲骨文、陶罐到雕版印刷、活字印刷,樣品展示讓參觀者直觀了解我國印刷文化的起源與發展。跟隨展品穿越“時光隧道”,記者看到一張彩色大幅女性照片,為什么會放這樣一幅作品呢?趙樹文介紹說,這是漢字激光照排技術之父王選與北京新華印刷合作研發激光照排技術后印制的第一張作品,是我國印刷技術發展史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作品。
在接下來的參觀中,記者了解到,這樣的珍貴資料在歷史館里還有很多。“在車公莊老廠時期,北京新華印刷并沒有歷史館,珍貴資料都被保存在廠長辦公室管理的庫房里,保存相對比較完整。2008年建設新廠時,歷史館建設被提上日程,這些珍貴的資料在新廠建成后得以向公眾展示。”趙樹文說。
北京新華印刷有限公司由北京新華印刷廠、人民美術印刷廠等5家企業整合而成。在新華印刷歷史展廳里,記者看到,展板對于5家企業的建設歷程和技術優勢都有詳細介紹。原北京新華印刷廠修制車間設計制造的輔助設備也在這里陳列,當年的印刷人就是用這些看起來非常笨重的設備完成印刷工作的。
在新華印刷歷史展廳里,最吸引人的是一面書刊墻。在這面墻上,從1949年到2010年,北京新華印刷每一年都有代表作品展示。從1949年印制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紀念刊》、1950年印制的《人民畫報》第一期,到1981年印制的《中國銀幕》、1982年印制的《中國出版年鑒》,再到2009年印制的《列寧專題文集》、2010年印制的《關于黨的建設》……記者好像在其間看到了不同時代印刷人辛苦勞作的身影。尤其是在鉛印時期,彩色印刷品需要多次套色才能完成,這更讓人體會到老一輩印刷人技術的精湛。
歷史館的建設也給了退休員工“常回家看看”的好理由。“在去年的一次回廠參觀中,幾位曾在大字本車間工作過、已經80多歲的退休員工看到建設一新的歷史館非常激動。有的人顫顫巍巍地摘下眼鏡哭了,還說‘沒想到新華廠能走到這一步,新華印刷一定會越來越好’。”趙樹文向記者描述了這樣一個感人場面。
在新華印刷精品展廳里,最值得一說的當屬大字本線裝書。上世紀70年代,為了方便毛澤東等中央領導閱讀,原北京新華印刷廠設立大字本車間,特別印制一批大字號、每冊50~60頁的線裝圖書。記者在精品展廳看到了《魯迅全集》《唐詩三百首》等大字本線裝書。因為印量較少,這批線裝書選料做工非常精細。記者拿出一本捧在手里,感到不僅翻閱起來非常輕便,而且打開后仍有淡淡的香味。趙樹文告訴記者,就在今年12月14日,“毛澤東大字本”復制工程啟動,這些非常有歷史收藏價值的大字本線裝書將被復制出版,仍由北京新華印刷印制。聽到這樣的消息,幾位在豪華裝訂車間退休后被返聘的老員工熱血沸騰,他們表示將帶領新員工把復制書目做好。
“我們曾經渴望過什么,然后制作了什么,留下了什么,我們就曾是什么樣的個體,仔細辨識遺存之物的表征和本質,就能看到生命的訴求——追求新的生長點,這是永不終止的本能。”參觀北京新華印刷歷史館,記者想到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紙》一書中的這段話。
在歷史館,由前輩們完成的印刷品被珍藏在展柜里;在印刷車間,新一代員工正揮灑汗水烙印下我們這個時代的記憶。
富士施樂硒鼓202簡介傳統企業向數字印刷企業轉型的幾個重點!云印刷國內潛在市場空間達千億企業的營銷通病惠普1020plus黑白激光打印機金秋十月,中國首個圖文快印展將在珠海舉行中國團隊推出"水代油墨"打印解讀政府工作報告看絲網印刷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