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印技術是在晚期時期傳入中國,中國傳統的費工費時的手工雕版印刷技術逐漸被取代。清光緒十年前后,正是石印技術應用成熟之時,許多珍貴的古籍善本通過石印得到復制和流傳。
作為中國古老的傳統印刷技術,本土的石印創造了極其燦爛的文化,其流傳下來的作品,更是秘不示人的瑰寶,如敦煌的石印經書等。而本土的石印在晚清以后,逐步融合了外國的先進技術,出現了一個石印的完美時代。
以往的石印,一般是凹印,即在平整光滑的石材上,事前請刻工把要印刷的文字或者畫稿雕刻上去,經過打磨修飾,就可以上印色了。石印匠將紙覆蓋在印版上,用一把大刷子在紙張背面均勻地來回刷幾次,讓墨色與紙張盡量濡濕,并充分吸收,揭開紙,其正面就拓印下了石板上的文字或者畫稿,就算印完了一張。
▲石印版
石印還可以印彩色制品,這就要使用套色印印,直到調整出滿意位置。優秀的石印工,浪費絕少,其對紙張、油墨、干濕的了解,僅憑感覺就達到了鬼斧神工、神乎其技的地步。他們印出的年畫、招貼畫、對聯等,顏色鮮亮,豐滿圓潤,廣受民眾的歡迎。
西方進入中國的石印,準確地說叫石版印刷,是以石板為版材,將圖文直接用脂肪性物質書寫、描繪在石板之上,或通過照相、轉寫紙、轉寫墨等方法,將圖文間接轉印于石版之上進行印刷的工藝技術。其中,前者稱作“繪石”,后者稱作“落石”。
繪石和落石是石版印刷術的兩種制版方法。繪石制版工藝簡單,是石版印刷發明初期應用的工藝技術。落石制版工藝復雜,是在繪石制版基礎上發展而成的工藝技術,分彩色石印和照相石印兩種。
▲石印技術步驟一:用油性物質在磨光的石板上作畫。
▲石印技術步驟二:將石板用水弄濕,沒有油性顏料保護的部分就會吸附水分。
▲石印技術步驟三:用鬃刷為石板涂上油質的墨水,含油的部分能吸附住油墨,而含水的部分則不能。
▲石印技術步驟四:將一張紙壓在石版上,油墨就從石版轉印到紙上了。
照相石印是制版照相術應用于石版印刷的產物。為john w.osborne發明于1859年。其工藝方法,在1892年《格致匯編》刊登的傅蘭雅著的《石印新法》中作了詳細介紹:
“凡石版所能印之畫圖,不能用平常所照之像落于石面印之,須有濃墨畫成之樣,或木板銅板印出之稿,畫之工全用大小點法,或粗細線法為之。畫成之稿連于平板,以常法照成玻璃片,為原稿之反形,即玻璃面之明處,為原稿之黑處;玻璃面之暗而不通光處,為原稿之白處。此片置曬框內,膠面向上,覆以藥料紙,照常法曬之。
曬畢,置暗處,輥以脫墨,入水洗之。未見光處洗之墨去,見光處墨粘不脫,洗凈則花樣清晰與原稿無異。將此紙樣覆于石板或鋅板面,壓之,則墨跡脫下,此謂之落石。照常法置石于印架,輥墨印之。”
照相石印分單色照相石印和彩色照相石印兩種。其中:單色照相石印傳入較早,中國早期的石印書籍多用此法。
彩色照相石印,又稱“影印”,1931年由美國人l.e.henlinger傳人中國。因其為照相分色,故原理與三色照相網目版相似。彩色照相分色用于石版印刷,其制版工藝與技術較為復雜,需每色一石版,每一石版即印刷一次,五色、十色者,需制五塊、十塊版,分五次、十次套印之。各種彩色圖畫均可印刷,在石版印刷工藝中是最先進的。
20世紀30年代,在天津有一家德利生印刷局,見年畫有利可圖,就研究改印年畫,并采用電力石印代替手工印刷。經過多方面的改進,又聘石印年畫不滿足于現狀屢加改進:采用白光紙,彩色套印,不用人工彩繪,圖像清楚,當時人們叫做“洋畫”。
石印所使用的石頭很重,既不便于操作,也不便于使用機器。其次,這種石版材料系天然大理石經研磨加工而成,其來源有限。紅軍長征時,曾經帶著笨重的石印機趕路,后來沒有辦法,只好將其全部拋棄。
由于石版的這些缺點,20世紀50年代以后不少印刷廠逐步改用經研磨砂目的鋅皮版代替石版。但也正因為石印,才讓我們看到那個年代的風物、景象。
產業洗牌為印刷設備帶來高速發展空間綠色印刷在印度引發行業發展轉型熱潮膠印過程的標準認證四色印刷高速機變身低速機損耗大產品印刷質量差的原因印刷滾筒不解體修復技術理光Aficio SP C830DN 數碼印刷機電子閱讀沖擊新聞紙市場 五年內削減500萬噸惠普 Designjet 500 大幅面打印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