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產品銷量的,往往不是產品的技術有多先進,功能有多酷,外觀有多新奇,而是產品是否能滿足用戶真正的需求,產品的價格是否能滿足下游渠道及零售商的要求,以下從五個方面分享影響產品銷量的因素:
一、閉門造車,罔顧用戶需求
做產品一般有兩種思路:
(1)現有某種資源或者掌握了某個技術,然后認為這里存在剛需。做一款這樣的產品,一定會有市場,所以趕緊把這個產品做出來然后去賣吧,預計產品的毛利在40%左右,低于30%毛利的產品不做;
“拿著錘子找釘子”,強調的是自身的資源,思考的是如何利用資源把產品做出來,然后找銷售進行推銷。
這種思維推演下去就是做很多產品,招很多人建渠道、跑市場;如果出了問題,那肯定是那個環(huán)節(jié)的管理或者那些人出了問題。
(2)用戶有這個問題,調研數據顯示用戶在這方面沒有好的解決方案,我們這么做,可以保證零售商有40%的利潤空間;且市場上無同類產品,我們要盡快把銷量做出來,利潤低點也沒關系。
強調的是什么產品更能解決用戶問題,更有市場。
這是一種用戶導向的思維,拷問自己以什么方式、什么技術、什么產品形態(tài)和渠道滿足用戶的需求。
當出了問題,首先反思產品用戶是否有必買的理由,產品的價值是否支撐得起這個售價?以及產品是不是缺乏競爭優(yōu)勢。
我們討論需求的時候,還有一種普遍現象就是:將自己的痛點等同于市場的普遍需求,把用戶表層的問題等同于產品的核心價值。
因為我怎樣,所以我們做這個產品;因為我是這樣做的,所以我們做這樣的產品賣給用戶幫他們解決他們的問題,肯定有市場。
很多需求之所以變偽,就是因為始終站在自己的角度,看每個地方都有問題,都可以裝上自己的產品。
可是,很多時候,不是“產品”做的不好,而是沒用,沒辦法用。
任何時候,最重要的是讓用戶看到你的產品,一定能夠說出愿意花真金白銀掏錢買的理由。
二、拎不清的成本,一筆糊涂賬
影響產品定價有三個因素:
1. 商家追求的利潤空間;
2. 用戶可接受價格;
3. 產品研發(fā)營銷成本。
對硬件產品來說,除了本身的bom成本,還會運輸、倉儲、良率等因素帶來的成本。
當你的產品需要通過渠道分銷,價格就必定層層加碼,作為廠商必須為渠道商預留“足夠打動人心的利潤空間”。
然后你就經常看到一個詭異的現象:同樣的產品,互聯網公司可以定價99元,而你定價299、399可能都玩不轉。
對創(chuàng)業(yè)型團隊而言,如果是新品類的產品,必須找到一個用戶可接受的價格區(qū)間。
對內,必須死磕每一分錢的成本,努力通過各種設計、技術、管理層面的創(chuàng)新去大幅降低成本;
對外,你需要有一個“讓渠道商多賺錢”的心,而不是去眼紅渠道商的利潤空間超過你。
相比一時的銷售額數字,更應該關注的是產品的出貨量,以及市場的占有率,特別是創(chuàng)業(yè)型團隊和創(chuàng)新型產品。
關于成本,除了產品本身的研發(fā)、推廣成本,還有企業(yè)的運營成本,同樣還包括用戶的換用成本。
三、不能聚焦,產品線不斷拉寬
在現實情況下,確實不同的用戶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客戶會提出不同的訴求。
基于此,拆分不同的產品線去應對不同的場景,交付給不同客戶不同的產品,邏輯是沒有問題。
但是,這一切都是有條件和前提的。
對創(chuàng)業(yè)型團隊而已,資源一定是有限的,精力也有限的。
一個產品都沒做好,沒做起量的時候,又去做了其它產品,只能是陷入一個四處救火,東墻補西墻的局面,時間成本卻是失去了再也買不回來;很容易就會出現自己搭臺,別人唱戲的局面,比誰都進入得早,卻根本沒有競爭力。
起個了大早,趕了個晚集。
什么客戶都想拿下,什么需求都想兼顧,什么定制都敢接,國內還沒弄明白,觸角都伸到海外了。
一個小小的團隊同時啟動多個產品線,最夸張的情況是產品型號超過團隊人數——所有人加班加點,累個半死,研發(fā)耗時幾年,到最后沒有一款產品成功。
周鴻祎說:
如果一些公司試圖把自己的產品線做得很寬廣,那就不是在跟同行競爭,而是在跟定位理論做斗爭,是在跟人們的智商做斗爭。
對內,當產品線“豐富”起來之后,所有的協調、管理都會意義,本質上不過是把資源各種排列組合一番,然后各安天命。
對外,低中高產品線互相競爭,終端用戶、渠道商們都很容易就暈頭轉向。
一個產品無法滿足所有人的需求,縱然再好的產品都無法做到這一點。
不滿足所有人的需求的產品才是好產品。
只有聚焦才能實現突破,做出一個爆款,從而打響品牌,搭建好渠道。
等有了品牌、渠道這些基礎了后,再去擴充產品線不遲。
四、質量不過關,不顧事實強行堆砌功能
“我不喜歡這個”,所以要改版;
“好久沒有新版本了”,所以要改版;
“別人的產品每周一個迭代”,所以每周五要上線;
“這是一個新方向”,所以要再做一個demo。
這不是江湖傳聞,而是真實的故事。
為了迭代,而每周迭代,為了demo,而不斷demo。
最后,一堆版本,一堆demo,數都數不過來,每個人的工作量指標完成得非常好,產品銷不了幾個。
何其悲哀?
產品的測試數據一路紅燈,沒有想著及時剎車解決問題,而是美其名曰要搶下一個大的訂單,快速上搶占占市場先機,依然把資源投入新功能的開發(fā)設計上,甚至長時間擠壓的問題持續(xù)性視而不見。
連最基礎的功能,最核心的部件都還沒有穩(wěn)定,就又開始進攻下一個山頭。
開動馬力轟油門,誰料車輪架空了。
倉促上陣,必死無疑。
質量是什么?
質量不是靠工程師海量重復的操作測出來的,更不是靠不斷的加班堆砌出來的,而是設計出來的,是產品的底層邏輯導致,是嚴守產品的基本規(guī)則,是基本的產品敬畏之心,是克制。
什么是快,在正確的賽道上才是快。
五、只顧眼前業(yè)績,沒有長遠規(guī)劃
對產品來說,賣出去有用戶才是王道。
特別是對創(chuàng)業(yè)型團隊,首先要有一個明確的方向,然后朝著這個方向前進,“產品必須先行”,生存是第一要務。
但在品類產品更迭頻繁,競爭空前激烈的情況下,如果沒能在早期迅猛快速地打出自己的品牌特色、形成品牌優(yōu)勢,很容易被競爭對手搶占先機、失去先發(fā)優(yōu)勢,后期打造品牌的成本也會大幅增加。
特別是對硬件類產品,如果早期沒有打造品牌的意識和計劃,在整個市場上的影響力會持續(xù)削弱,甚至直接向市場地位拱手他人,用戶只知你的對手,而遺忘了作為先行者的你。
辛辛苦苦好多年,只為他人做嫁衣。
品牌相當于樹立的形象,每個人都需要一個好的形象與別人交流,產品也需要一個好的形象走向用戶。
放棄建設自己的品牌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
品牌建設不只是打廣告,而是一種信念,從產品構想那一刻就應該開始有的信念,不管有多少的不確定性,它都應該是凝聚一群人的力量。
也只有這樣,渠道商們才有品牌安全感,才愿意一起玩。
每天只顧眼前,只想怎么賣貨,慢慢的,就忘記了還有品牌這件事,導致的結果就是慢慢的失去了初心,眼中只有一時的銷量和銷售額。
為了追趕業(yè)績,就一定會走向文章開頭到這里的循環(huán),周而復始,直至失敗。
品牌是自己的,品牌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也需要有一個長遠的規(guī)劃,沒有品牌就沒有未來。
印刷電路板定子技術能夠改善穩(wěn)定性和性能1月至今原紙漲幅達5成PUR膠及PUR的使用經驗如何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數碼打樣系統?上海香寶XB-980無線膠裝機淺說未來中國消費市場幾大趨勢,,是廣告店重點方向納米印刷開啟印刷制版數字化之路書博會與深圳“再聚首”,印刷元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