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財經雜志《經濟學人》評價道:“假如世界上果真有所謂大師中的大師,那個人的名字,必定是彼得·德魯克。”
作為“現代管理學之父”,德魯克的思想幾乎涉及了管理學的方方面面,我們熟知的許多管理理論都是他最先提出來的。
在大師德魯克離世的第11年,我們挑出了五個經典問題及9句極具影響力的格言與大家分享。
“目標管理”是什么?
1954年,德魯克提出了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概念——目標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s,簡稱為mbo),它是德魯克所發明的最重要、最有影響的概念,并已成為當代管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標管理的最大優點也許是它使得一位經理人能控制自己的成就。自我控制意味著更強的激勵:一種要做得最好而不是敷衍了事的愿望。它意味著更高的成就目標和更廣闊的眼界。目標管理的主要貢獻之一就是它使得我們能用自我控制的管理來代替由別人統治的管理。
管理的本質是什么?
德魯克說,管理是一門真正的博雅藝術(liberal art)。管理的對象是誰呢?是人類的工作社群。從表面看,管理的目的是工作的成效,但是工作是由人從事的,所以,管理者不能不和人打交道。管理者天天都要面對既可愛而又不完美的人,面對人性中的善,人性中的惡,人的潛能、長處和人的弱點。任何有經驗的管理者都會明白這一點。
管理的本質,其實就是激發和釋放每一個人的善意。對別人的同情,愿意為別人服務,這是一種善意;愿意幫人家改善生存環境、工作環境,也是一種善意。管理者要做的是激發和釋放人本身固有的潛能,創造價值,為他人謀福祉。這就是管理的本質。
管理是一門學科,這首先就意味著,管理人員付諸實踐的是管理學而不是經濟學,不是計量方法,不是行為科學。無論是經濟學、計量方法還是行為科學都只是管理人員的工具。但是,管理人員付諸實踐的并不是經濟學,正好像一個醫生付諸實踐的并不是驗血那樣。管理人員付諸實踐的并不是行為科學,正好像一位生物學家付諸實踐的并不是顯微鏡那樣。管理人員付諸實踐的并不是計量方法,正好像一位律師付諸實踐的并不是判例那樣。管理人員付諸實踐的是管理學。
管理需要解決的問題?
德魯克認為:管理在不同的組織里會有一些差異。因為使命決定愿景,愿景決定結構。管理沃爾瑪(wal-mart)和管理羅馬天主教堂當然有所不同,其差異在于,各組織所使用的名詞(語言)有所不同。其他的差異主要是在應用上而不是在原則上。所有組織的管理者,都要面對決策,要做人事決策,而人的問題幾乎是一樣的。所有組織的管理者都面對溝通問題,管理者要花大量的時間與上司和下屬進行溝通。
在所有組織中,90%左右的問題是共同的,不同的只有10%。只有這10%需要適應這個組織特定的使命、特定的文化和特定語言。換言之,一個成功的企業領導人同樣能領導好一家非營利機構,反之亦然。
為什么要花力氣培養經理人?
德魯克認為:經理人是企業中最昂貴的資源,而且也是折舊最快、最需要經常補充的一種資源。建立一支管理隊伍需要多年的時間和極大的投入,但徹底搞垮它可能不用費多大勁兒。21世紀,經理人的人數必將不斷增加;培養一位經理人所需的投資也必將不斷增加。與此同時,企業對其經理人的要求也將不斷提高。
企業的目標能否達到,取決于經理人管理的好壞,也取決于如何管理經理人。而且,企業對其員工的管理如何,對其工作的管理如何,主要也取決于經理人的管理及如何管理經理人。企業員工的態度所反映的,首先是其管理層的態度。企業員工的態度,正是管理層的能力與結構的一面鏡子。員工的工作是否有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被管理的方式。
德魯克認為:組織的目的是使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
組織不能依賴于天才。因為天才稀少如鳳毛麟角。考察一個組織是否優秀,要看其能否使平常人取得比他們看來所能取得的更好的績效,能否使其成員的長處都發揮出來,并利用每個人的長處來幫助其他人取得績效。組織的任務還在于使其成員的缺點相抵消。
為什么我們總強調創新?
彼得·德魯克在《管理的實踐》一書中提出:企業兩個最重要的功能是創新和營銷,其他的一切都是成本。
應該把創新精神放入管理,全球各地的管理者都已經把管理視為一門學問,管理者需要努力做好創業家應該做的事。
創新是什么?創新是創業家的獨特工具。創業家借助創新,把改變視為一個開創不同事業的機會。此外,創新也可以視為一種學科,可以被學習,并且能被實際地運用。
創新是生意人的保單,在企業的各個階段都能夠發現創新。它可能是設計上的創新,產品及營銷技巧的創新,價格及客戶服務的創新,管理組織或管理方法的創新。它也是一張可以讓生意人承擔新風險的保單。
創新的焦點是市場,不是產品。企業的創新必須永遠以市場為焦點。如果只是把焦點放在產品上,雖然能創造出“技術的奇跡”,但只會得到一個令人失望的報酬。
創新策略的核心,當前企業的策略主軸可能是:“更好、更多。”而創新策略的核心應該是“新穎且獨特”。
1、管理者,就必須卓有成效。
2、有效的管理者需要的是決策的效果,而不是決策的技巧;要的是好的決策,而不是巧的決策。
3、管理就是界定企業的使命,并激勵和組織人力資源去實現這個使命。界定使命是企業家的任務,而激勵與組織人力資源是領導力的范疇,二者的結合就是管理。
4、管理是一種實踐,其本質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驗證不在于邏輯,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權威就是成就。
5、要有足夠的勇氣,要敢于根據自己的分析和認識,安排工作的先后次序。只有這樣,管理者才能有希望成為時間和任務的主宰,而不只是當它們的奴隸。
6、在人類眾多的活動中,唯一一條永恒的規律就是變化。因此,只滿足于今天的企業,在變幻不定的明天就會感到難以生存下去。
7、組織的重點必須放在機會上,而不是放在問題上。如果組織把精力放在出成果的地方——即放在機會上,那么就會有興奮感、沖動感。
8、戰略管理不是一個魔術盒,也不只是一套技術。戰略管理是分析式思維,是對資源的有效配置。計劃不只是一堆數字。戰略管理中最為重要的問題是根本不能被數量化的。
9、目標不是命令,而是一種責任或承諾。目標并不決定未來,只是一種調動企業的資源和能量以創造未來的手段。
HPT790(44英寸)大幅面打印機簡介數字印刷改革者托馬斯·奧康納榮獲斯坦利行業卓越獎如何控制印刷圖像色彩?國家首家3D打印技術中心在青島掛牌成立淋膜機替代熱熔膠涂布復合是必然趨勢4家原紙巨頭合計發出7張漲價函2017世界互聯網大會匯聚智慧力量 取得豐碩成果用好網絡營銷工具 印企營業額翻番不是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