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統計,從2007年到2012年,重慶市發展了洪崖洞、巴國城等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7個,市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和園區41個,包括南濱路文化產業長廊、黃桷坪藝術園區、磁器口古鎮園區、“虎溪公社”、三峽庫區涪陵印刷包裝產業園區等。
這些日子,王朕正在為公司“換房”的事兒忙活。
近幾年來,王朕的巨蟹數碼不斷擴容,位于渝北區紅石路的一整層寫字樓已裝不下總部員工。從3年前開始,他便在盤算著搬家的事兒。
“不僅要考慮客戶和員工的便捷性,當然還有政策、稅收等問題。”在王朕心中,公司理想的“家”應該位于文化產業園區,園區必須有體現創意主題的主導產業,配備咨詢、中介、知識產權保護、人才培訓、投融資等完善的公共服務平臺。
但跑遍了主城的文化產業園區后,王朕卻沒有找到一個心儀的“居所”。
與王朕“削尖腦袋”想進產業園的焦灼情緒不同,不少園內的企業卻是呆了不久就搬了出來——此前,我市動漫制作界“大佬”意動影像,就因為交通不便、后續投入成本太高、產業鏈不完整等原因,直接撤出了某區動漫基地,選擇在江北區的核心地帶“安家”。
現狀 高歌猛進
園區建設遍地開花
“圍城”效應的背后,是重慶文化產業園正遍地開花。
據《2013:重慶文化產業發展報告》統計,從2007年到2012年,我市發展了洪崖洞、巴國城等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7個,市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和園區41個,包括南濱路文化產業長廊、黃桷坪藝術園區、磁器口古鎮園區、“虎溪公社”、三峽庫區涪陵印刷包裝產業園區等。
其中,僅渝中區就有不下10個文化產業園(基地)。除主城區外,長壽、萬盛經開區以及渝東北的云陽、城口也加入了文化產業園的角逐和分羹。
不僅如此,文化產業園區的建設還在高歌猛進。據不完全統計,2014年,已建成的市、區級文化產業園(基地)50余個,還有近10個正在籌建或直接更名為產業園。
問題 重復建設、同質化嚴重
園區集聚效應難以形成
“文化產業園區遍地開花,帶來了不少問題。”市委黨校經濟學教研部教授鐘德友直言,“主要是重復建設,缺乏整體規劃,定位雷同,同質化現象嚴重。”
以動漫園區為例,重慶業內就流傳著一個很形象的說法——四大基地“對壘”渝中半島。北有北部新區高新園動漫基地,西有沙區天健創意(動漫)產業基地,東有南岸茶園新區動漫基地,南有九龍坡視美動漫產業及教學基地。而新建的華巖動漫產業基地、萬盛動漫產業園也是來勢洶洶。
大量園區同質化,必然導致“僧多粥少”。據《2013:重慶文化產業發展報告》統計,2012年,我市動漫產業鏈上的相關企業僅100家。
“這么多園區,要動漫企業進駐哪里呢?”業內資深觀察人士曾鈺欽質疑,文化產業園區本應起到行業整合和資源集聚、消除區域界限、延長產業鏈的作用,但現在企業、區縣各自為政,大興土木,主題雷同,反而讓動漫產業園區形成了“四分五裂”的格局。
重復建設、同質化帶來的后果必然是園區空置。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我市某創意產業園區,招商一年多僅有10余家入駐,空置率非常高。
“為了降低空置率,園區往往采取地產補貼的模式,入駐的也不僅是文化企業,入駐企業之間沒有明顯的上下游關系,既沒有形成產業規模,也沒有形成產業鏈條,很多時候園區只扮演著房東的角色,集聚效應根本沒法實現,這樣的文化產業園區怎么敢選?”王朕說。
原因 認定模糊,有圈地之嫌
我市尚無真正意義上的文化產業園區
“什么是文化產業園區?難道開幾家店,賣賣文房四寶、名小吃就行了?這種類型的文化產業園區在我市并非一兩家。”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觀察人士直言。
“發展速度快了,如果沒有好的機制保障就容易出問題。”國內文化產業研究實戰派專家朱嘉表示,一些區縣政府將打造文化產業園區基地作為形象工程,建設前對園區規劃、定位都沒有考慮清楚,而市級層面也缺乏統一的規劃和策劃。在這種背景下,有的企業把文化產業園區招牌當成尚方寶劍,打著文化創意產業的名義圈地,不僅拿地審批容易,還有稅收支持,讓文化產業園區變成了文化地產項目。
“目前,國內學術界對文化產業園區并沒有明確的定義,但今年4月21日,我國全面實施《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管理辦法》,較2006年頒布的《辦法》,新《辦法》更加明確了示范基地申報、命名、管理、扶持、服務等多個環節在內的全面綜合管理。”朱嘉表示,未來,國家將重點支持文化內容創意、特色文化產品生產、文化科技融合、業態模式創新、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類的企業申報、建設示范基地。
市文資公司相關負責人也表示,目前,我市的文化產業園區基地還處于自發性的初級階段,市里對園區基地的認定是參考2006年國家的舊《辦法》,所認定的基地園區鼓勵性質的多,名副其實的少,“可以說,我市目前并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文化產業園。”
探索 引入準入和退出機制
文化產業園區核心要素是產業集聚
“文化產業園區是以產業集聚的方式來推動產業發展。這是各個地區建設特色產業群的必由之路,也得到了中央的認可和支持。”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表示,盡管目前文化產業園區在發展中暴露出了種種問題,但未來仍有廣闊前景。
陳少峰認為,文化產業園區的核心要素是產業集聚,真正的文化產業園區必須符合6項指標:一是要有較高的產業集聚度與規模效益;二是以企業為主體,入駐園區的主要是企業而不是產品。三是成為專業化平臺;四是要具有成長性;五是要有自己的發展模式,不能簡單當房東、出租物業;六是具備多種產業鏈。
有進,則有退。文化產業園區適時引入退出機制也至關重要。
“文化產業園的準入門檻應高一點,政府部門應設立標準對進入嚴格把關,從源頭拒絕偽文化產業。同時對園區進行動態管理,促進優勝劣汰、升級換代。”朱嘉說。
在文化產業園區發展逐漸步入正軌的大環境下,遍地開花的重慶文化產業園,最后誰與爭鋒或許并不重要。但可以預見的是,我市文化產業園不久將迎來一場“洗牌”風暴。
逆向UV、磨砂UV、磨砂壓紋三種工藝的優點和區別2014年數字出版技術六大動向北京印刷行業試點搬遷 大城市印刷廠何去何從凹版印刷技術入門知識簡介六種“免費”營銷法減人增效是績效管理首要的目標佳能MG3680噴墨多功能照片一體機簡析2007InterTech回顧:愛司科DeskPack3-dX